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南峰偏南

追逐探险的心灵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王先生青白眼评品人事录  

2009-11-03 14:34:53|  分类: 所闻所见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青白眼评品人事录

之一: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的差别:二十年前所谓的某学问是冷门,每一篇文章都有很多人关注;忆当年去莫高窟考察,还是学生,仅因为发表了一篇文章,已经出名于外,到敦煌后贺世哲、孙修身先生天天来找王先生讨论问题,商榷论文。但二十年后,上千人研究,出成果太难,不可能以研究成家成名,不如另辟蹊径。研究垃圾的同时,如果是低水平地重复地生产垃圾实在是了无趣味。学术选题十分重要,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当第一的立足点,学术研究必须要空前。

 

之二:走出国门的学界先生们之中,国际上只认可荣先生。1982年张先生出国,后将荣派出到荷兰;1986年社会科学院张弓、宋家珏出国;1989郭、王出国。目前学界的中坚力量,就是这些八十年代出国的先生们而已矣。

 

之三:荣先生的气度国人无人企及:2009年之前,荣将巴黎图书馆藏伯希和档案中往来书信部分复印,将之分割请中外学者来做成大项目:与斯氏通信交由王先生、与日本学者的通信交由高田先生、与罗振玉的通信交由汪涛先生,与中国其他学者的通信交由史睿先生。王先生感叹道,荣先生采用的正是是斯氏在其第二次中亚探险考察的报告书《塞林底亚——在中亚和中国极西部地区考察的详尽报告书》中的治学问方法,将其发掘到的相关材料请国际上有声望的汉学家来研究,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附在报告书后面。这完全是开放式的治学方法,这种以学术为天下公器的气度,在国内学者中是绝无仅有的!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